《科幻小說與科幻電影簡論》講座摘要
講者/林建光 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撰文/曾泓叡 (國經班第六屆學友)
X-Lab於2023年10月20日,特邀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林建光老師以《科幻小說與科幻電影簡論》為題,從「科幻」視角反思人類在未來世的挑戰及機運,於本院展開精彩的跨界對談。
建光老師首先以不同學者對「科幻小說」的相異定義為例開場,一方面呈現科幻文學的多元紛陳,卻也試圖歸納科幻文類的相似特徵:必須是面向未來、探討人類在未來世的環境互動經驗,具備無限想像的體裁。從當代視角切入,當俄烏戰爭、以巴戰爭相繼爆發,科幻世界毋寧投射並預測了人類在近代麻煩世界所面臨的種種問題;而近年科幻文學逐漸從不入流走向正統,即係人類社會在科幻文學的無垠想像中望見當今社會的縮影、而能以科幻為鑑,省思並構築人類未來樣貌的過程。
因此,在無數經典科幻文學及科幻電影中,實則包含對當代社會階級分化、殖民解構、科技倫理、環境氣候等各式議題的關懷意識。從「科幻文學」出發,《科學怪人(Frankenstein)》反映人類在科學進步後害怕被科技吞噬的恐懼心理;《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書名則取自莎士比亞《暴風雨》劇本中的臺詞,暗示書中有關人工繁殖、極權主義的情節,實為未來人類的暴風雨將至。另外,一系列科幻文學的出版亦毫無疑問帶動科幻主題進入主流文化的視野。《1984》裡從未現身的統治者「老大哥(Big Brother)」已成為極權的象徵,該書則與《美麗新世界》同列反烏托邦文學經典;《基地系列》描述
哈里.謝頓預言銀河帝國將陷入蠻荒、試圖以「心理史學」縮短黑暗時期,其龐大宇宙敘事不僅奠定作者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科幻大師之稱,更啟發無數創作者創發《星際大戰(Star Wars)》等精彩影視作品。事實上,當《星際大戰》系列電影早已成為世界著名的流行影視代表,「科幻電影」也成為科幻小說外另一個令人癡迷的科幻體裁。1927 年上映的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開頭即以工人/統治者在生活空間上的高低分野暗示未來人類的階級分化,六十年後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之開場亦是對前者的致敬;《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作為知名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的經典之作,觸及人類仰賴超智慧電腦「哈柏」後的自食惡果、電影《錄影帶謀殺案(Videodrome)》則以電視吞噬主角的劇情,探討科技與身體的界線消弭。
不可否認的是,誠如建光老師於結尾所言:科幻體裁根植於西方世界對現代及後現代的思想立論、造就西方世界在科幻文學及電影的主導地位。然而,當劉慈欣、韓松等東方科幻作家逐漸崛起,科幻體裁所代表的人類共同價值、乃至背後的價值探問,其「普遍性質(Universalism)」已顯露無遺。科技開始成為監控人類的工具、人工智慧快速取代人類工作、生物基因試圖控制人類的病徵和死亡速度,有一天人類會不會反倒生活在被科技控制的世界中、又該如何衡平人與科技的疆界?
有趣之處在於,歷史學門賦予人類「鑑古知今」的方法,科幻體裁則讓人類從對未來的想像回溯今世,各異其趣。不管是過去或未來、歷史或科幻體裁,所關注的仍是「人類」本身,而最關鍵的命題則依然如是:人類終將邁往何方?